《非台北觀點》文學預言的意義\林央敏
2005-05-09

人相信冥冥中有個造物者在安排一切,這難以預知的「一切」就成了所謂的「命運」,而造物者有祂的意志,通常會依某種法則在安排命運,古代中國哲學家把這法則或上帝的意志稱之為「道」或「天道」。命運在人間展示後便成為歷史,人類只能從歷史中窺知天道或揣測天道,做為行事準則和用以推測未來。然而命運在展示之前可能以某種方式先行預示,這預示形之於言語就叫「預言」。能預言的人大多是有某種特殊能力的人,通常是屬於宗教性質的神職人員,但文學家、尤其詩人,也曾被視為能與神交往的通靈人,在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的語言中,「詩人」還有一個意義就是「預言者」,他們認為詩人有特別的能力可以感應到神的旨意,然後有意或不自覺地會將某個未來的命運隱藏在作品中,人們要知道未來,除了向神祈禱,由神透過祭司的占卜來明言或暗示之外,另一途徑便是讀詩,以便挖掘那藏身在詩人心靈中的秘密。近代黎巴嫩詩人紀伯倫(K.Gibran)就這麼稱詩人:「他是這個世界和未來之間的連結」(Heislinkbetweenthisandthecomingworld.)因此,他曾彷彿自命「先知」似的,把自己的一本小詩集取名《預言者》。

這種看法是出於「命運天定」的觀念,古希臘人認為無論已發生的歷史或未到來的命運都已被神安排定了,凡人即使再偉大也無法改變,除非神願意更改。就因為命運已定,所以荷馬與魏吉爾這兩位詩歌之王在他們的史詩(Epic)中都可以預告未來,也不擔心情節有誤,比如:《伊利亞德》(Iliad)只寫到特洛伊人為被阿基利斯殺死的赫克托爾舉行喪禮(第二十四卷)就結束了,但荷馬卻在阿基利斯還沒出戰赫克托爾之前就先行宣稱阿基利斯即將死去,永遠不能歸返故國(第十八卷);魏吉爾也在《伊尼德》(Aeneid)中多次預說特洛伊人將建立羅馬帝國,因為這是上天所命定,而且還藉描寫伊尼亞斯的盾牌把羅馬未來一千年的幾次重要戰役都如詩如畫的預言出來(第八卷)。

這兩個預言,荷馬和魏吉爾都是透過神的嘴巴或動作告知讀者的。此外後代學者有人認為魏吉爾在第四卷中,以迦太基女王的懊恨之語做暗示性的預言,隱藏未來羅馬與迦太基(北非)之間將點燃的戰火,這是詩人藉迦太基女王自殺時對神的咒誓暗示給讀者的。詩人想要預言,但由神來傳達,除了表示天命自有定數外,還可加強那預言的可靠或準確,不容讀者懷疑。

不過上列「預言」還只能算是作者在書中安排的假裝性預言,是對書中人物而說的,對作者和讀者來說都是「歷史」,因為事件都在作者生前或出生前就發生過的。遠古詩人只是把歷史或神話傳說,當作預言來運用,來反映「命運天定」的觀念而已。中國通俗小說《劉伯溫傳奇》虛構朱元彰的軍師劉基在行軍途中,遇見孔明預留的「劉伯溫到此」的石碑,而驚嘆孔明是「天下第一軍師」的預言情節,也屬這種假裝性的預言;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用一首童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來預示董卓之死,很可能也是作者故意穿插的預言。但真正的所謂「預言」,是人們將作品中的某段內容當做是作者對未來將發生某事的預示或暗示,據英譯過《伊尼德》的傑克遜奈特(JacksonKnight)說,魏吉爾的詩就曾被很多重要人物或不重要的人物拿來占卜命運的休咎,當他們對未來存著茫然不知所措時,就隨意翻開魏吉爾的書,用指頭任指一行,以便從中求得吉凶的預示。這是因為人們認為魏吉爾有著神秘的智慧,他的文字一定處處隱藏著未來的訊息,於是引起「魏吉爾占卜術」的迷信。

至於印度古老史詩《摩訶婆羅多》(Mohabharata)中的許多內容,也讓後世人當作做預言看待,有些預言學的探索者深究之後覺得很精采,驚嘆二千五百年前的婆羅門詩人竟連人類會有原子彈爆炸(或核戰)都在史詩中「預演」了:

這只是一個飛行道具,

它一身凝聚著宇宙的力量,

光亮如一萬個日頭,

白熱化的煙霧和火柱熊熊昇空……

那是無人知曉的武器,

鐵一般的閃電,龐然怪物的死神,

普里修尼和安達卡人瞬間化為灰燼……

橫躺的屍體在無情的火燄中燒成焦炭,

面目全非,難以分辨,

毛髮和指甲全部脫落,

水壺化作碎片,

鳥兒變成白色灰燼,

數刻之後,一切食物受到污染……

一心想逃離火掌的士兵

川流不息地四處逃竄

這就是預言迷們據以「發現」古詩人描寫「未來」核爆的預言。在我看來,這段文字其實是詩人對一場激烈戰爭的誇張式描寫而已,其所謂預言,不過是後人的附會解說。其他像《聖經》、《華嚴經》等,也被該宗教的信仰者「找出」許多預言,其性質也是後人的附會,只不過這些「預言」被說成「神示」,彷彿神佛憫人有意把命定的天機隱隱警示世人。另外,明白以預言身份出現的作品,如劉伯溫〈燒餅歌〉、袁天罡與李淳風合著的〈龜背圖〉,以及十六世紀法國預言家諾斯查丹姆斯(Nostradamus)的千首預言詩《百詩集》(LesCenturies,常被以英文思考誤譯為《諸世紀》)等等,雖名為預言,但總不明指,內容一如前述的古印度史詩,需要後人自行揣測,看哪些文字較符合「未來」的哪些事件,人們覺得作者身故後才發生的某件歷史有某個特徵恰如文字所述,就附會該文字是該歷史的預言,並認為預言準確,像這樣的預言作品,我們只需當作文學的想像去欣賞其文字就好,實不必太認真索求其神秘的含義。

(上) .....2005-05-09【台灣日報】

   

 
   

《台灣日日詩》《當代世界女性詩風景》我媽媽的訓誡\香帕...  2005-05-09
《非台北觀點》子不語\屈慧麗 ...  2005-05-09
《繪日記》解凍老照片\雷驤 ...  2005-05-09

台灣日報社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8樓   電話:(02)23919889 傳真:(02)23516799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  訂報救台灣:訂閱單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非經本報正式書面同意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