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台北觀點》子不語\屈慧麗
2005-05-09

考古隊員在惠來遺址用竹刀、毛刷、丙酮、B72樹脂謹慎的處理第十一座墓葬,將一層層覆蓋土清開露出俯身完整的骨骸。正當聚精會神的蹲太久有點脖酸腳麻時,酋長不知是否想要提振士氣說:「中午休息時,我問了這個人是男的還是女的?」一聽嚇一跳,但誰不想知道答案。「請問是怎麼問?怎麼答的?」酋長的家住埔里,媽媽是泰雅族人,平時進香拜拜都參加。他說:「我拿兩個錢幣,問是男的就請一正一反」,結果「不是男的」,又問「若妳是女的,請一正一反」,也沒有。當時有點慌了,忙說「那是不是要讓研究者決定?」結果錢幣一正一反,大家聽了都笑了。

每次惠來遺址發現人骨,酋長都會帶小米酒,至今已帶了十二瓶,最近將要帶第十三瓶,請出土的先人享用。就是這樣他用漢人與原住民的方式輕鬆地和一千多年前居住在七期重劃區的原住民「對話」。至於是男是女,不曉得是十一號墓主人還是酋長要和研究者開玩笑。

俯身葬是大甲番仔園文化的特色,調查番仔園文化研究者可以追溯到一九四三年國分直一。一九五○年在大甲中學教美術的孫家驥老師在「台灣風土」記載大甲史前遺跡概況。「……大甲車站以東有小台地名嶺仔頂,二次大戰時,日人曾於該地建築防禦工事,挖有壕溝。民國三十四年大甲東村民陳川鎮於其田內之壕溝中拾得鹿骨、貝殼、陶片、安平壺等,事為王鴻博君知悉,將該出土物攜歸,並將一部分寄送台灣大學金關丈夫……」。

一九五五年當時任職省立博物館的劉斌雄先生在大甲台地南面之清水鎮牛罵頭遺址調查,同年台大地質系林朝棨教授亦在鐵砧山西山腳下俗稱番仔園的地方發現貝塚及埋在文化層臉面向下之頭骨,當時他將記錄與標本贈予了人類學系。同年六月宋文薰老師在番仔園貝塚及鐵砧山平頂遺址進行正式的考古挖掘,出土數十具俯身墓葬。

反覆翻閱這些史料,時間、空間的片段讓人感覺像進入一座名人堂,連續在考古遺址串場的是研究者。當年的王鴻博校長、孫家驥老師因白色恐怖被判刑……脊椎受傷的林朝棨教授費力的走上人類學系三樓看標本……劉斌雄先生八十歲,數月前辭世於書桌前。眨眼間前輩有的走了,有的健在,舉目大甲台地、番仔園依然屹立,後繼的學者也辛勤探索著古人、遺物。鐵砧山腳下更有一群熱愛考古的小學老師們致力於鄉土教學,不分本省、外省和客家,史前文化在前後人的探討推廣中,期待更多資料重建圖像。

國中社會課本「認識臺灣歷史篇」,提到漢民族移入之前,台灣各地或緩或速地進入鐵器時代。流行於北部的是十三行文化、中部是番仔園文化、南部是蔦松文化、東部是阿美文化。距今兩千多至四百年前,中部沿海地區流行黑色與灰色陶器,早期稱營埔文化,晚期稱番仔園文化。澳洲考古學家彼德•貝爾伍德教授曾提出南島語族源自臺灣的說法,顯示距今三千六百年或更早移民自台灣的史前聚落。他在巴丹群島進行考古工作,挖出的陶片中有營埔文化特徵。語言學家李壬癸先生不反對大洋洲南島語族遷移自臺灣,但何時移出尚需尋找更多的證據。

這座十一號墓葬距今約一千多年前,是留在台中盆地的黑灰色陶器使用者後裔。身高約一百六十五公分,俯身埋葬時左手置身前、右手放背後。性別一般由顱骨、盆骨判定,年齡則是由骨縫的癒合程度的決定。大家討論後判斷她是三十餘歲的女性,她的出現可以幫我們填補了中部台灣史的某段空白。

從黑灰陶的分類到古人行為的解讀,研究結論多依賴學者不斷演繹檢證。考古學通過發掘收集材料,在實驗室進行整理和分析,最後運用理論對材料進行解釋,並將材料轉化成科學知識。以前去原住民部落之前,總是要先複習人類學的信條,區分看到的是研究者或被研究者觀點。最近不知為何總怕自己心懸遺址只是懷舊,但是努力考究卻詮釋錯了豈不感傷?倒還是想拿兩個銅板,請酋長再幫忙問:「妳和第一具墓葬『小來』什麼關係?千年前台中盆地是什麼樣子?希不希望現地保存重現給後人看? .....2005-05-09【台灣日報】

   

 
   

《台灣日日詩》《當代世界女性詩風景》我媽媽的訓誡\香帕...  2005-05-09
《繪日記》解凍老照片\雷驤 ...  2005-05-09
《非台北觀點》文學預言的意義\林央敏 ...  2005-05-09

台灣日報社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8樓   電話:(02)23919889 傳真:(02)23516799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  訂報救台灣:訂閱單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非經本報正式書面同意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