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

 

《台語理論基礎》之我見(下)◎蔡澄甫
2005/7/31
 
 

 再提一個台語論述或言談中,對某些術語的定義不夠明確,或失之籠統的問題。常見的有如「變音、變調、本音、本調」。

 我們都知道言者意指構成台語精髓的「聲調變化」的題旨。但筆者以為變音與變調不如「變聲」來得貼切。因為自早期華語的「四聲」聲調,稱聲不稱調,不管是平上去或一二三四聲之「聲」都已成先例,何不沿用?何必節外生枝而將八聲稱為「八音」或「八調」呢?

 再說台語的「變音」是另有所指的。如身軀sin-khu變成seng-khu;身邊sin-pin變成sim-pin,一個sin變成seng及sim就是變音。所以凡事關聲調的叫「變聲」,事關發音的叫「變音」將較貼切些。

 至於「變調」一語亦有不妥,因為「聲類」的變化未必帶來聲調的變化。如:由四聲或三聲變二聲的這條眾所熟知的規律,是聲類在起變化,不關調性的變化。上述四聲、三聲、二聲都是降調,變來變去仍都在降調之內,所以愚意以為稱為「變調」沒有稱為「變聲」來得完美。

 台語以「變聲」的超高頻度著稱,語詞只要是由二字組成的,就有變聲之可能,因此台語人的腦內無時無刻存有「原聲」「變聲」與「回聲」的機制。這種機制關乎聲類,而不在發音領域,因此「本音」或「本調」就沒有「原聲」來得傳神。

 基於此,諸多論述中所提到的:﹃聲調符號標示本調或變調∮變音﹄一語,愚意以為「原聲」「變聲」將較合乎邏輯。

 這種立論長久以來只侷限在筆者自已相關的課堂上闡述,並未全面表述,成效極其有限。特借用台灣日報﹃民意論壇﹄的寶貴篇幅揭露台語在理論基礎的建立與標準化上較弱的一環,願與諸先進共同努力,以達成台語及台語表音文字更健全的基礎,才不會一直被評定為不入流的次文化。

 讀者們雖然無法一時取代原有的用詞,但只要先注意到當台語乘著新語言政策的翅膀起飛之際,何不攜手合作,共創台語文化基業。

 (作者為台語志工、社區大學聖經學院台語課程講師)


 
「改革」有錯?◎葉海煙 ...(more)
 
搶救台灣!沿海鄉鎮不能再沈默...(more)
 
馬市長馬主席想錢想瘋了◎謝赫...(more)
 
披頭風也有勇者◎許若松 ...(more)
 
賊仔心,慈悲嘴◎吳車 ...(more)
 
新思維、新格局、新文化馬英九...(more)

台灣日報社址:100台北市衡陽路10號8樓   電話:(02)23116578 傳真:(02)23116047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  訂報救台灣:訂閱單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非經本報正式書面同意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