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文字化的方向—漢羅混用◎許極燉。

陳水扁總統確實嗅覺到這次他競選連任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台灣意識的抬頭。所以新任的教育部長杜正勝氏是一位本土性十足的學者。戰後50多年來,國民黨外來政權的殖民教育閹割了台灣的本土精神、歷史與語言文化,在過去民進黨四年的主政,充其量換了湯並沒換藥。

羅馬拼音一國兩制

從語言教育政策來說,北京語的羅馬拼音居然是一國兩制。明明制訂了自主性的通用拼音,而竟有台北市等「地方」硬要採行中國的「漢語拼音」,抑且國語推行委員會負責者亦在傾向排除台灣拼音要迎納中國拼音。在母語方面,就台語部分公布了共識不高的漢字,而羅馬字方面,主事者以一己的教會立場蓄意傾向要獨斷採用教會式羅馬字,如果欠缺正義的程序而甘冒大不韙蠻幹,則必遭反彈,亦將受歷史裁判。

頃聞教育部有意對台語文字化採行漢羅混用的方式,這個大方向是正確的。問題毋寧是漢字和羅馬字如何配套?漢字選用的原則如何釐訂?羅馬字的方案(system)如何建立?具體地是要充注音工具(如現行的教會羅馬字以及TLPA)或是要替台語描寫用的文字(如通用拼音)?還有哪個音素用哪個字母,哪個符號?在在必須集思廣益慎重從事。

台語與閩南語差異大

如所周知,台語淵源於中國的閩南語,於第17世紀渡海來台,歷經400年的演變,雖然台閩兩語可通,畢竟兩者既不能等量齊觀,而台語絕非閩南語的翻版。由於歷史背景與地理環境的不同,兩語之間的語音,特別是詞彙畢竟有很大的差異。

在構成語言三大要素的音韻、語法和詞彙當中,詞彙可以借用,亦可以生產甚至消滅(成死語)。語法和語音的穩定性強,而語音更是決定語義的關鍵因素。台語可以說是漢語族中語音最豐富的寶庫。台語的音韻系統是由讀書音(文言音或稱孔子白)和口語音(白話音)兩種體系構成的。抑且,7種聲調連續讀(或講)必然引起有規律的變調,所以台語是富有音樂性,具有韻律(rhythm)感的語言。

在第3、4世紀以後形成的白話(口語音)和第8世紀以後在白話音基礎上形成的文言音(誦讀孔子經典產生的「字」音,又叫孔子白),是東南邊陲的方言,加上福建的落後,這個語言的文字化一直未曾為政府、民間所關注過。因為文言音是模仿首都(唐時長安)標準音,以往閩南人都使用文言音讀和寫,亦即講和寫(言文)不一致。今日可以看到的語料、作品極少,而如《荔鏡記戲文》(1566)《同窗琴書記》(1782)等則是用文白混雜寫成的。

台語非漢字所能勝任

在以往的經驗裡,對閩台語提供過服務的文字或符號有:漢字、羅馬字、日本假名和中國注音符號。其中,日本統治台灣時,總督府制訂一套假名符號替台語注音拼寫,雖然應用在一百多種的著作中,制度本身缺陷太多不方便用。戰後,國語會的<台灣方音符號>是改訂注音符號的,依然粗陋,充注音已捉襟見肘更不足以做文字書寫用。

漢字方面,過去被視為台語文字的「正統」,然而,台語有相當部分不是漢語,自非漢字所能勝任,況且有可觀的詞彙早跟漢字脫節已無漢字可以適用。此外,台語的象聲詞,如新車快跑「sngsng叫」,擬態詞,如「霧sasa」,「老kokkok」……非常發達,加諸科技時代,外來語氾濫多非漢字所能克服。要解決上述這些語詞的表記書寫絕對不能囿限,在漢字的洞窟內鑽牛角尖,甚至濫造漢字而自吹自擂。

文字的種類,依結構可分音素文字和音節文字,依功能則分表音和表意。音素文字如a.b.c.結構細微單純適於表音。漢字屬於音節文字中的表意文字,結構複雜最不擅表音,甚至有一種排斥外來詞音譯的傾向。台語既然不盡為漢字所能表記,其語音豐富又富於變化(variation),而揆諸語音決定語義(不是文字決定語義),那麼,台語的書寫更有必要借重羅馬字了。何況,台灣的人名、地名要讓世界知道,自必須透過羅馬字,亦就是,台語總要有一套羅馬字來服務。

書寫必須借重羅馬字

(作者為日本台灣語言文化協會會長)

.....2004-06-10【台灣日報】

社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8樓
電話:(02)23919889 | 傳真:(02)23516799 |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