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串門子 / 社造十年的回顧與前瞻

親手打造 自家桃花源

白米「木屐傳奇」VS.基國派「天堂之鑰」

記者陳美杏/專題報導

圖片提供/讀法阿工作室、侯聰慧

(引文) 近年來,「社區總體營造」風潮席捲台灣,有專家學者甚至認為,此政策是台灣近年來最具突破性的文化政策。

而「社區總體營造」確實是建立多元價值、台灣主體性、文化公民權的最好平台,人人可以凝聚社區共識,親手打造自家桃花源,營造出更適合人居住的空間、環境品質和人文關懷,絕不是痴人說夢。

本專題將為您介紹兩個指標性的案例,一為國內最早從事社造工作之一的宜蘭縣白米社區,另一為剛投入社造工作才一年多的桃園縣基國派泰雅族部落,他們一步一腳印努力的成果與經驗,值得大家一起來分享。

*白米木屐傳奇 改寫社區命運

卡卡卡......!一雙雙穿起來震天價響、早已被人遺忘在歷史角落的木屐,十年前在白米社區居民的精心打造下,不僅喚起許多人美麗的童年記憶,更讓原本被判定不適合人居住的社區起死回生,重新改寫歷史。

因此每當提及白米社區,總令人聯想到彩繪木屐,而實際上,從彩繪木屐衍生出來的各式創意木屐也很爭氣,不含其他週邊觀光導覽效益,每年就為白米社區創造了一千多萬的營業額,不但讓社區能自給自足養活三十四、五名員工,更讓有心想留在家鄉服務的年輕人不必離鄉背井、出外求職;而且空氣污染問題,也因白米社區的聲名大噪,獲得當地企業更多的尊重和談判空間,最終得以跳脫全國空氣污染落塵量第一名的惡夢,並成為全國綠美化模範社區之一;至於居民共識、參與度的提升,更是白米社區成為社造界典範的最大原因。

因此,白米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瑞木透露,當初做木屐只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

因為座落在宜蘭縣蘇澳鎮山腳下,有著美麗傳說,舊名為「白米甕」的白米社區,礦藏豐富,盛產石灰石,從日據時代便陸續吸引了二、三十家水泥工廠、礦石工業進駐設廠,供應台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白石產量,因此大量排放的廢氣及馬路上呼嘯而過的大卡車都一度讓當地飽受空氣污染和噪音肆虐;所以住在那裡的人,每天起床第一件就是擦桌子,但厚厚的一層灰塵,卻永遠也擦不完,於是經濟寬裕的人紛紛搬了出去,留下一群買不起房子的人,繼續生活在這根本不適合人居住的村子。

所以民國82年,留下來毫無退路的居民便打算放手一搏,組成自救團體進行抗爭,但由於大多數都是該水泥廠、礦石廠的員工,所以與「衣食父母」抗爭,又怎麼可能有結果.........

「當文建會在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時,我們真的很努力想了解這六個字到底在講什麼;因為我們就像沒有希望的人,拚了命想抓住浮木(社造)...」當年一心為改善家鄉環境品質,毅然決然辭去宜蘭縣環保局稽查員職務,一投入便是十多年的總幹事林瑞木,描述當年從事社造的心境。

但毫無觀光資源、生活環境又如此惡劣的「窮鄉僻壤」,適合做社造嗎?當時正下鄉推廣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陳其南副主委認為,白米社區社造如果做不起來是正常的,但如果連白米社區都做得起來,那台灣就沒有一個地方會做不起來了。

這句話給白米社區打了一劑強心針,也使居民很快地形成共識,選定製作木屐作為該社區總體營造的產業。因為自日據時代當地就盛產製造木屐的材料-江某樹,甚至有俚語說「白米甕,做柴屐;偷剉材,山林捉」,因此這也讓做了五十多年木屐的老師傅陳信雄開心極了,因為他的手藝終於後繼有人,不必再擔心會失傳了。

就這樣胼手胝足,整整打拚了十年,白米社區終於打造出令人羨慕不已的「木屐傳奇」,不但改變了社區悲慘的命運,更創造了居民美好的生活環境,於是這則動人的社區營造故事已經被列為國小社會課本的鄉土教材,而未來面臨同質性競爭、無社區意識的商家想進駐等問題,要如何走下去?相信就像穿他們自己所研發出來的「協力木屐」一樣,只要充分溝通,繼續凝聚社區共識,朝相同方向,以相同步伐向前邁進,相信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

*基國派 找回「天堂之鑰」 找回希望

位於桃園縣復興鄉三民村基國派群山環抱、寧謐的山谷裡,有一座造型奇特,入口宛如鑰匙孔的石頭教堂,由於外型古樸,長期為泰雅族人讀法阿(tuba)部落的信仰中心,因此被文建會遴選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

而這座三民長老教會建造於民國五十二年,由黃榮泉傳道士以「通往天堂之鑰」概念設計而成,為求結構堅固,特別聘請北投打石師傅用石頭建造,而其中每一塊石頭、每一包砂石,都是族人在交通不便的年代,翻山越嶺,從蝙蝠洞蘋果湖和三民街上扛回來的。

但由於信徒人數增加,老教堂一度因破舊功成身退,被淹沒在荒煙漫草中,且土地為私人所有,老教堂因此差一點面臨被拆除、出售石頭的命運(據說,光是石頭就可賣得一百多萬元),後來經過媒體批露,文建會將它遴選為歷史建築百景之一,引來桃園縣文化局關注,極力展開搶救行動,與地主簽下五年租約,才讓這場原本緊張的文化保衛戰暫時平息了下來。

然後,在一群社造專家熱心的輔導下,部落裡四位平均年齡僅有二十來歲的年輕人Sasan、Yaway、Ayum、Pisuy便成立「讀法阿文化工作室」,企圖以老教堂為中心,肩負起傳承部落傳統文化的使命,但由於人生閱歷不多,數度面臨困境,有無力感,總想放棄,後來是把媽媽(張美惠)、昔日的老鄉長(Hedai)、師長(Yuming、Silan、Malai)等請出來當靠山,協助與部落老人溝通,才使社造大夢得以順利推動。

而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他們舉辦過許多盛大的活動與展覽,族人參與熱烈,不再有冷眼作壁上觀的情形,甚至部落有人喝醉酒,或想拍照沒相機等芝麻綠豆的小事,都會找上門來,因此「助理」媽媽張美惠欣慰地表示,辛苦歸辛苦,但這意味著讀法阿文化工作室的努力有了回應;且老教堂於去年耶誕節整修完成,正式成為文建會的「地方文化館」,更讓他們雀躍不已,而這份得來不易、重新擦亮的「天堂之鑰」,更讓他們看見了部落的未來與希望。
.....2005-03-07【台灣日報】
社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8樓
電話:(02)23919889 | 傳真:(02)23516799 |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