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區看台灣

「護溪」行動之圓夢方案

文/黃麗霞(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總幹事)

社區總體營造在台灣實踐十年,所謂「由下而上的參與式」精神,直到最近五年實踐行動中,才有了深刻體會。

多年前來到屏東,因著環境及保育議題,與在地的熱心朋友組織非營利團體,推廣保育理念與體驗教育時,往往只能打動特定階層的認同,如教育工作者、上班族等,總是難以打動基層民眾的興趣,縱然話題的場景拉到居民生活所及的社區,始終難以誘發在地民眾參與實踐行動的力量。

自力打造生活價值

曾經由一群專業的生態解說員及學者,共同在東港溪畔的社區推動溪流生態復育及濕地淨化的試驗計畫,為獲得社區的認同,多次召開社區幹部及居民會議,表象呈顯計劃的核心價值,似乎已充份被社區居民所理解及認同,計畫當然順理成章的啟動,總以為社區會跟隨著步調投入人力參與,事實是社區的居民多是挽袖旁觀,甚至還發生匿名黑函,攻擊這個計劃在河川「畫地自限,佔地為王」,最後雖然證明黑函非事實,但是生態復原計劃並未獲得當地社區居民認同而宣告腰斬。

在地有二個社區實踐的故事,一則是建功社區以自力打造保安林濕地生態復育,另一則是三地門鄉口社社區居民投入24小時巡守莎卡蘭溪保護護溪行動,這二個實踐的案例,開啟了往後屏東平地與原住民「社區總體營造」的連動效應。

建br功社區是縣內第一個以「主題式自力打造」的示範經驗,以社區居民DIY投入24公頃的保安林湧泉濕地的復育,森林、螢火蟲、魔竽等動植物生態豐富棲地的營造,務農之村本就接近土地與自然,在這個DIY公園營造過程,生態的知識重新被喚起,生態的價值被詮釋,關於環境與保育的紮根,在居民熱心投入公園夢時,被灌輸成為生活價值。

生態旅遊帶動在地就業

莎卡蘭社區護溪的經驗,由居民自組志工護溪、訂定部落生態自律公約、生態環境景觀營造、賞魚步道的修建、七二水災的重建、縣府公告封溪、生態旅遊園區的多元就業人力培養、代表會通過莎卡蘭生態旅遊園區管理辦法,社區用將近四年的時間,以生態保育行動切入社區總體營造,為部落勾勒一種以生態旅遊帶動在地就業的遠景。當2005年元旦啟用的部落生態旅遊遊客服中心,帶給其他鄉鎮原住民部落居民振撼,一種以保育議題衍生的在地可能性被看見,「護溪」為屏東原住民部落燃起行動的願景,更多的護溪協會陸續在溪流畔的社區延燒。

東港溪、建功及莎卡蘭的三個行動方案,有相同一批專業人力投入引導方向,但最終成敗及日後對地方連鎖影響截然不同。最大的差異就是「社區總體營造的由下而上」理念;專業者非在地人,因地域因時空限制,計劃最終的承載者是社區,當東港溪試驗計劃由專業者操作設計百分百,但社區居民沒有需求,就無法以熱情延續支持行動。

建功社區濕地及莎卡蘭護溪計劃的成形,是透過社區民主運作討論後,成為社區居民共識而定的主軸,符合社區居民的需求或利益,就能成為在地居民全力以赴推動的願景。「社區總體營造」的精神最可貴便是來自基層自發力量,實踐過程就像圓一場美麗的夢。

在這二個實踐的故事中,若缺少專業的引導,社區也無法走出正確的環境價值;對於NGO組織推動一種理念與價值的實踐,運用專業輔佐引導更多基層的社區,協助社區找到需求及定位,將推展的價值與理念在實踐過程,影響第一線操作幹部及居民,連結越多的基層社區,引導更多社區自發力量投入公共事務,各個角落都有協助實踐的力量,生態與環境觀念要紮根在社區,就不再是那麼困難的事。 .....2005-04-30【台灣日報】
社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8樓
電話:(02)23919889 | 傳真:(02)23516799 |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