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檢討立委選戰•展望台灣未來】之一,泛綠挫敗,主要敗在泛藍選民的強烈危機感被刺激起來。
2004-12-13

立委選舉結果出爐後,泛藍喜不自勝,泛綠則愁眉苦臉,這場攸關未來台灣政局發展的選戰,執政的民進黨該贏未贏,泛藍陣營則因高度危機感,保守提名,反而衝出實質過半的佳績。59%的投票率,顯示泛綠的支持者似乎已經不再具有總統大選的熱情,也對執政黨這次立委選戰的訴求失去興趣,面對台灣的前途和執政的困境,以及台灣民主關鍵轉捩點上的頓挫和停頓,民進黨上下都不宜輕忽以待,顯然必須承認敗選,多所反省,否則即可能面對下一場挫敗。

「國會過半,全面執政」,這是民進黨向台灣人民拋出的競選主軸,選舉的結果是泛藍的國親新三黨囊括過半的114席,泛綠則以民進黨89席加台聯12席,總數101席,未如選前預期,加上表現不錯的多位現任立委落選,顯示這次立委選舉的操盤出了嚴重的問題,否則以阿扁總統在320連任過半的得票數,再怎麼競爭激烈,也當不至於如此失常。

歸納民進黨敗選的原因,除了投票率過低,各候選人票數未能拉高之外,這次民進黨為展現執政信心和過半企圖,高額提名也是一個原因,民進黨在所有選區提名都過半,高額提名意味著民進黨有充分執政的信心,和對泛綠選民的高度期許,本來不是問題,但由於餅並未做大,同一選區之內的候選人不但面對泛藍的挑戰,泛綠內部乃至黨內之間也頻見互扯後腿情事發生;相對的,國親新三黨採取保守提名策略,選前配票也如預期發揮效力,因而大舉得勝。尤其在投票率奇低的狀態下,綠消藍長,已經是必然的結局。

再加上在選舉主軸上,民進黨這次競選主軸設定全面執政的決心,向選民訴求「泛藍過半,台灣會亂」、「終結連宋之亂」,強力批判連宋兩人輸不起、有野心,並以320泛藍柔性政變為例,希望喚醒選民對泛藍亂政的記憶。這本是選戰重要的話題,但由於操作上過於急切,選前的訴求更是大打黨產和黨國不分(黨徽變國徽、外館和國營事業易名)等議題,雖然立即吸引媒體的眼光,但是這些議題從民進黨的黨外年代已經一再訴求,民進黨執政5年了,迄未有所行動,不但難以抓住選民的心,反而引發民進黨一直沒有解決問題的質疑,泛綠的挫敗,在於選民對這類訴求已經耳熟能詳,缺乏興趣,因此無法帶動選戰熱潮;相對地,由於主打「打連宋、批泛藍」,透過幾場大型造勢晚會和電視現場轉播,反而刺激了泛藍選民強烈的危機感,並激發了他們捍衛泛藍候選人的向心力,使他們更加堅定投票的意願,這是泛藍勝出的主因。哀兵與驕兵的差別在這裡。

這次立委選戰,民進黨和台聯黨不約而同都打國家認同牌,強調選後過半,將開始修憲、以完成正常國家的建構;身為台灣人民支持的政黨與執政黨,這樣的選戰論述乃是相當負責任的作法,在選戰的戰略上凸顯泛綠陣營一向關心的議題和國家未來的方向,並無不對;遺憾的是,民進黨中央在戰術的運作上並未充分認知泛綠支持者的投票傾向,從來都是有危機才有行動,嘉年華會式的造勢晚會和「四大天王」的站台,固然充滿媒體效果,卻無法激發選民非投票不可的認同和熱情;除了剿連圍宋打馬的口水,以及在媒體哄抬下的接班議題之外,似乎已經不見民進黨崛起階段「吐盡心血為台灣」的理念和志氣,只剩下鞏固政權的訴求,在民進黨已經執政之後,已經難以召喚選民的行動。而泛綠候選人似乎也陶醉在繼續執政的想像中,誤以為選票將如潮水湧進,因而顯露驕態,不再傾聽選民心聲,關心選民也相當關心的經濟發展、國土政策和民生議題,泛綠這場選戰敗在失掉選民認同和熱情的心,而這是未能有效操作戰術所致。

陳總統在敗選後發表談話,表示坦然接受選舉結果,不論結果如何,都應該張開雙手、敝開心胸,擁抱一個團結的台灣,選舉的結束,是和解與合作的開始。我們甚表贊同,不論藍綠,新的國會也應該展現新的氣象,反對黨固然應該理性監督,執政黨也必須放下身段,從人民的選擇之中體會民意的走向,果能如此,則這次泛綠陣營的挫敗未嘗非福,執政黨要從挫敗中學習傾聽人民的聲音,只有如此,才會更加壯大。 .....2004-12-13【台灣日報】

     

 
   

扁是否辭黨主席今明朗化,府院指總統會全盤考量三院龍頭布....  2004-12-13
扁三大GameOver困局◎林朝億。....  2004-12-13
國民黨籲扁共商閣揆人選,中常委擬提江丙坤組閣案/徐中雄....  2004-12-13
陳明通:可考慮釋出部分部會。....  2004-12-13
呂秀蓮:內閣確需調整....  2004-12-13
綠藍爭組閣扁操作空間大◎郭碧純,蘇謝接閣揆未必過不了關....  2004-12-13
【費邊社】向左走?向右走?....  2004-12-13

台灣日報社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8樓   電話:(02)23919889 傳真:(02)23516799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  訂報救台灣:訂閱單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非經本報正式書面同意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