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人經驗談多元族群,譴責族群撕裂建立新台灣人文化。
2004-01-19

國民黨迫害人民不分族群

王世勛引言:

政治裡面很重要的,就是選舉,族群融合,在平常都沒有問題,可是到了選舉,一定會產生衝擊。舉例而言,最近林懷民、王永慶、李遠哲刊登廣告發表反對族群操弄的「沉重告白」,我倒認為,選舉的本質,就是「以選票代替子彈」,所以只要控制在不發生暴力為原則,本來不同族群在競爭時就會產生緊張關係。

不只台灣如此,你看美國加州州長選舉,還不是很激烈、緊繃,阿諾說要「終結加州財政惡化的罪魁禍首戴維斯」,而他的對手則說要「終結終結者」,雙方都惡言相向了嘛。

現在藍軍說要冷卻,反對族群撕裂,可是從宋楚瑜上屆大選得票率來看,證明本省人根本沒有排斥外省人啊,否則他怎麼可能拿那麼多的選票,所以說,國民黨反對族群操弄,是以該黨的利益作為出發。

我們必須瞭解,當年國民黨迫害人民,可是不分族群,白色恐怖時期,不管本省外省,只要國民黨少數統治有妨礙的人,一律遭到迫害,例如雷震,他是外省人啊。

多元族群交響原住民弱勢

瓦歷斯•諾幹:這個題目我想先談我的家族、部落,我的外婆是客家人,所以我有四分之一的客家血統,而我自己所居住的泰雅族部落,可以說是台灣族群的縮影,不管是閩、客、原住民、外省人都有。這個部落都是些較為弱勢的人所居住,也許是大家必須共同對抗生活、經濟的壓力,反而很能接納其他族群。

我做過田野調查,歸納出族群融合的三個途徑,第一,通婚,這個方式最為緩和,但可以慢慢的協調、融合,其二,最極端的政治介入移民,例如日治時代,日本人以軍事力量遷徙,造成聚落人口結構大規模的變動,但整個過程充滿仇恨、猜忌與衝突。第三種介乎兩個極端的方式,就是經濟力量造成的遷移。例如,蔣經國率退除役官兵開闢中橫公路之後,不少老兵順勢遷入原住民部落,成為一分子。

值得一提的是,像阿美族有一些「都市原住民」,他們在城市混不下去,到其他族的部落討生活,也受到接納,還有老兵,都能與部落裡的族人相濡以沫,這些屬於「低度弱勢族群」的人,不管是閩、客、外省還是原住民,因為都是天涯淪落人,反而相處的很好。

不過,1、20年過去,彼此競爭力的消長,就會出現強弱勢的分野,不同族群還是會比出高下。以我居住的村子為例,連續兩屆村長都是閩南人,人數最多的原住民,反而成為被統治者。

客家人族群認同超越政黨

魏貽君:我們常說閩、客、外省、原住民「四大族群」,這個說法是比較中型的「公分母」分法,而這樣的分類還是不夠細緻,其實,每個族群都有內在差異性。例如,原住民不同族群也曾互相征伐,我聽瓦歷斯說過,他小時候爸爸叫他不要跟布農族的小朋友玩,因為布農族「很兇,會打人」,若以語系,來分類族群,也是有爭議。

所以,談族群問題,不能忽略我們所定義、分類的族群內部的差異性,此外,近年來外籍新娘、中國籍新娘帶來的族群融合問題,她們加上所生下的後代,人數已超過原住民。

接著談談我們客家人的族群認同。我的叔叔魏廷朝在1996年總統大選,為他的老師彭明敏助選,而沒有幫客家人許信良的忙,使得族人的不諒解,導致他競選立委落敗,由此可見,客家人的族群認同是超越政黨。

我覺得,台灣沒有族群問題,只有「有問題的族群政策」,其實,台灣各族群平時已經融合得很好,但一有競爭,就會產生拉扯,就會撕裂,這很難避免,而選舉就是一種競爭。

族群意識形態不需要遮掩

莊芳華:以我個人家庭來講,我的家族,幾乎可以稱得上是族群的聯合國。我跟夫家兩家人中,同時有閩南人、客家人、所謂的「台灣外省人」、香港人、新加坡人、乃至美國白種人、日本人、印度人、海地黑人等親族,在這樣親密融合的生活共同體當中,我哪會有什麼排斥族群意識呢?但是,我曾經寫過本書,說過:「意識形態,不必遮掩」。如今,我仍然要承認我有自己的「意識形態」。不是都不能談,以原住民為例子,原住民由於他們強烈的族群意識,那美好的音樂、藝術、舞蹈,由最底層文化保留下來,正因為多族群共存共榮,台灣社會沒有被黨國特權所扶植的「大漢沙文文化」獨霸,台灣社會庶民社會才會如此豐富跟美麗。

外省族群不需要背負原罪 邵立中:我相當贊成莊老師的族群意識不必遮掩的論調,小時候我生長在很單純的外省家庭,住在眷村當中,連學校都是外省人多、福佬人少,但是因為打棒球的關係,我的朋友當中有福佬人,因為到他們的家庭中才發現彼此生活模式完全不一樣,我的外公、外婆、父親都是軍人,有軍眷補助,生活雖然清苦但是不需要為三餐張羅跟大自然搏鬥。

我在朋友家中卻發現,他們因為要生存必須得跟大自然搏鬥,他的叔叔以養鴨子、養鱷魚維生,有一回下雨天,他的叔叔為了趕鴨子回家卻被水淹死。我小時候沒有意識到族群關係,直到專科階段碰到解嚴,校園民主運動、民主理念開始活潑起來,當時對族群和土地理念尚未結合在一起,在一次偶然機會,看到228事件片段紀錄,心理受到很大震撼,原來在自己族群統治下,一直被歌頌的兩蔣,原來有如此面相;直到我到首都早報跑新聞,跟地方選舉有了接觸;隨後又到加拿大唸書,看到許多並不是很重要人物,竟然是一點小事、一點言語,被台灣政府列為黑名單,過著幾十年無法返鄉的日子。

隨著民主運動的認同,我認為現在外省族群不需要背負著這樣的原罪,成為台灣次等族群,如果社會由不同族群、互相拉扯,保留自己文化,但是卻形成共同的利益,這樣的情況應該被鼓勵。

路寒袖:原來邵兄的打棒球經驗,還有族群差距的狀況,2000年政黨輪替,台灣人翻身,外省人似乎變為次等人,在提升的過程中,台灣人一昇、外省人一降,幽微神經總被挑動起來,生活、工作都沒有問題,但是在選舉時候就顯得特別敏感。 .....2004-01-19【台灣日報】

     

 
   

政治對各族群的衝突與影響,深化民主檢驗總統候選人操守,....  2004-01-19
「新台灣人」的定義與意義,新台灣人須去中國化,去中國霸....  2004-01-19

台灣日報社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8樓   電話:(02)23919889 傳真:(02)23516799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  訂報救台灣:訂閱單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非經本報正式書面同意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