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台北觀點》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教訓/李謁政
2004-05-28

台灣的學術界,尤其是設計與規劃兩界,在「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議題上,忽然成為理所當然的專業,大家也躍躍欲試地想一展「再利用」的長才和設計規劃能耐。

國內政策發展的慣性,習於也急於知道國外的作法,案例和執行方式與成果。在閒置空間再利用中,最出名的國外案例是魯爾工業區再規劃與使用。

基本上魯爾工業區是由廢棄狀態轉換成一座「公共花園」。這一座花園在最核心的規劃價值,是重構成社會休閒的新場所,以及呈現自然的景觀花園和其服務部門的公司使用。所以就可以在設計上,看到原先的倉儲空間被打開來成為庭園式的花園,利用雨水收集支援花園植栽用水。許多空間改成公共事業之廣場,進行活動舉辦與藝術表演的舞台……。

閒置空間的第一個教訓是工業化的發展,一度成為經濟成長的神話,在其大限來臨,竟遺留下工業文明的巨大產物,對土地利用和社會的發展而言,人們誤以為經濟的、生產性的、工業化的發展是帶來幸福的途徑,結果卻必須以其他更具周延的規劃方式來解決廠區過剩、空間地景破敗廢棄,並且增加日益需求的休閒風潮。

閒置空間的第二個教訓是再利用本身。愈來愈全球化的結果,生產的彈性機制,使得以福特主義的生產線,處於不利的競爭局勢。這一局勢中生產中心的轉移,使得工業的遺產——廠房部分,愈來愈多的廢棄,如菸廠、(啤)酒廠、工業區用地、鐵道倉儲等,面臨投資荒廢現象,難道以經濟發展為主的偏狹心態,一點都未有警惕。社會現階段的投資發展,承接永續價值與心態,遠有利於追求利潤極大化的發展。

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第三個教訓,是政府部門大量的投入文化創意園區的作法,是否有其效益?試看華山藝文特區、二十號倉庫,在經濟上完全由政府部門投資補助,形成管理營運機制,進行文化創意產業的想像,形構了閒置空間再利用的主要內涵。在期間所謂的「文化工業」的批判性概念,被轉換成「文化產業」的保守性想像,而且絕大部分都是處於都市情境的想像方案。

閒置空間的最後教訓即在於從產業性的生產,到文化性的服務,在其所在的都市和地區中,有無形成在地化的策略?面對全球化的情境,每個城市或地區均有其挑戰,而在地化策略即在利用全球化的趨勢創造在地的差異特性和地區的創造性,做為競爭與轉型的基礎,台灣最近以五個城市為主的酒廠,進行文化創意園區的建構,是否都建構起應有的城市策略?

在此探問的各項教訓,顯然呈現了不同於主流設計與規劃學界的思維,一般的討論喜歡以「空間機能」、「規劃設計」、「歷史建物」、「周邊產業」、「經營管理」、「社區互動」、「文化產業」等面向賦予閒置空間的新意義。而這主要形成有意義的關聯,卻必須清楚地去界定好,地方政府或都市政府有無對其城市發展有所定位,以及在第三部門的引入中,去平衡和促動城市永續的動力。

台灣的城市規劃與設計,常見的狀況是,太過於務實地尋找具體方案,並在短時間內就要決策一項對未來影響深遠的決定,而這一決策與務實方案本身卻缺乏對深遠變遷的都市社會,有理念、有價值地反省與認知。吵成一團的,正是懂得魚目混珠的無能專業與政治。 .....2004-05-28【台灣日報】

     

 
   

漂泊,在醫學與人文之間/葉宣哲 ....  2004-05-28
《繪日記》口試官一日/雷驤 ....  2004-05-28
追尋心靈的故鄉/江自得 ....  2004-05-28
《台灣日日詩》寂寞列車/黑俠 ....  2004-05-28

台灣日報社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8樓   電話:(02)23919889 傳真:(02)23516799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  訂報救台灣:訂閱單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非經本報正式書面同意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