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領航》暗房的世界/李敏勇
2004-05-31

一九六九年,我出版第一本書。

那是一本詩和散文的合集《雲的語言》。但感覺到自己走上詩人之路,卻是那年,在書出版之後,寫了〈遺物〉這首詩之時。

〈遺物〉是我的反戰詩輯裡的原型詩,那年代,越戰的氛圍瀰漫在台灣,特別是我寓居的台中,一架一架B52長程轟炸機在清泉崗空軍基地起降,轟隆的聲音從龐大灰黑的機體籠罩下來,令人有壓迫窒息、甚至恐慌之感。而在界的反戰學生運動訊息也在有限的資訊傳遞中,在我腦海巡航。對於體制充滿反感,在學校裡不適應,而浸染在文學裡,耽讀者各種書籍的我。彷彿從反戰找到一扇窗口,一扇吐露自己心意的窗口。

繼反戰詩之後,我在一九七粼年代的一些詩作,是政治異議。那時,仍處於戒嚴統治時代,有著高壓的政治氛圍。但是,詩畢竟是最能夠藏有秘密的文學類型。我在一首詩:〈夢〉,引喻了詩與思想,引喻我在作品裡所追尋的課題:

夜黑以後

現實有一個缺口

我是打那兒

逃亡的

雖然你

像監禁終身犯一樣地

監禁著我的一生

然而

逃亡以後的我

是自由的

你不能捕獲我愛的掌紋

你不能捕獲我恨的足跡

在現實裡,戒嚴統治體制監禁著每一個人。但是,詩人的語言,把詩與思想編配在藝術形式裡,卻能夠自由自在進行抵抗和批評。這就是詩與歷史的關連,也是詩比歷史更真實的原因。在秘密裡,詩人自由地見證所處的時代,並且留下見證。

做為戰後世代的我,在自己的詩人之路追索詩人的感情歷史,是從世界的戰後詩景況得到啟示的。在亞洲詩方面,日本詩人和韓國詩人,分別處於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在經歷過被包含在二次世界大戰裡的太平洋戰爭後。他們的詩人們如何留下見證,又如何進行戰後的見證反芻?而歐洲詩方面,德、義等發動戰爭國家和英、法及諸歐洲相對應戰國家,他們的詩人們又分別如何見證?如何反芻見證?而猶太人的浩劫存留在猶太裔不同歐洲國家的詩人視野,又是如何呢?

在台灣,是沒有戰後意識的。整個社會籠罩在外來統治權力的黨國體制,在戒嚴下的風景呈現著一種意識喪失的情境。面對那樣的情境,詩人要追索意義與美,拯救意義與美,是要有真摯的感情歷史的。然而,環視我們的國度,又如何呢?

我的夢,其實是我的詩人告白與批評。寫下那樣的詩的我,在一九七粼年代末,以凝視島嶼土地的一系列原以「母音:土地啊!你為何沉默?」為輯的作品呈現。在〈島國〉裡,我這麼吟詠我們尚未真正形成的國度:

遠離家鄉

我們祖先渡海來到美麗島

經歷過千辛萬苦

海峽剪斷臍帶

我們在浪濤的飄搖裡

學習用汗水耕耘

用愛種植希望

在星星的照引下

夢曾經偷偷走過架在海峽兩邊的彩虹

但那是祖國仍為我們母親的時候

被異族割據的時代

我們就著手建立自己的祖國

美麗島就是我們的家鄉

永遠的慈暉是藍天

撫慰我們的心

(待續) .....2004-05-31【台灣日報】

     

 
   

《台灣日日詩》回到金門的第六十八天/若驩 ....  2004-05-31
《非台北觀點》大自然守護神/劉國信 ....  2004-05-31

台灣日報社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8樓   電話:(02)23919889 傳真:(02)23516799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  訂報救台灣:訂閱單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非經本報正式書面同意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