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台北觀點》港口和驛站/洪柴
2005-03-26

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平台之後,有一部份客家兵(原籍蕉嶺、梅縣)被清軍解隊後,安置在「濫濫庄」(現今屏東萬丹四維村),從事屯墾工作,這是客家人進入屏東平原的開發的起頭。

屯墾後有更多原籍的客家人也陸續跟著移入,早在一六八九年之前就有大量六堆先人在此墾荒,但人員一多,屯地不足,便相繼往尚未開發但平坦可耕的內地拓展,於是從濫濫庄沿著東港溪的支流往上不遠,在現今竹田的地方建立了客家人的庄頭。

六堆先民們是從竹田的糶糴庄開始開墾,然後頭崙、二崙、中崙、美崙……。而糶糴庄也因地利之便,發展為六堆地區的米穀買賣中心,因為同屬客家原鄉的內埔、萬巒也是水源豐沛、米穀盛產之地。而這些地方出口的米,都由糶糴庄河邊裝船,沿著隘寮溪與東港溪運送到東港,然後再換大船出口。但每當夏季東港溪河水暴漲,形成大水潭,小船載運物品不方便,便會先貨品存放在糶糴庄附近的村莊,等待洪水退去後才繼續運送,因此六堆客家先民就將附近存放貨物的地稱為「頓物」(現今竹田的古稱)。糶糴庄在當時算是舉足輕重的要津。

糶糴村的達達港舊遺址,即為古河港,如今只成一水潭,昔日六堆客家經濟活動的重要出入口,內入萬巒、內埔,外與東港、外海連絡的忙碌河港,因時代變遷,加上東港溪水源的枯竭,溪面逐漸縮小之下,船運迅速的沒落,只留下達達港舊址讓人憑弔。

其實河港沒落的最大原因是陸運的興起,而陸運中修建的潮州線鐵路,更讓居民捨水路而就火車。

日治大正八年(一九一九)潮州線鐵路在竹田設置驛站,附近的萬巒、內埔及竹田等居民之客旅及貨物,皆以車站為轉運中心,至此鐵路遂成為竹田及附近鄉鎮最重要之交通工具。

時移勢易,現在因私人交通用具及各道路的方便,鐵路的營運也日漸下滑,一九九一年,竹田火車站和鐵路線上其它小站一樣,面臨廢站或降級的危機,最終因站房的歷史緣由,唯一的被保存,但也因民眾出入有限,被降為簡易站。這六十幾年的站房取代河港,已在鄉民心中有了根,原本要拆除之議,一經提起,全鄉輿論譁然,對他們來說這站房已是心內的寶,不容輕易去除的。經爭取,不僅獲得保留,也獲得行政院文建會核定為鐵道文化驛園區。

竹田驛站是台鐵屏東線上碩果僅存的木造車站,一九三九年建造,至今六十餘年了,屋頂四邊斜脊,是和日本房舍之「四柱造」相仿,近年竹田鄉公所加以整建,名為「竹田驛站」。車站為木造結構,外型古樸典雅,保留著辦公室、信號房、茶水間、值夜室、物品庫、木窗售口等。

站旁有一座「池上一郎博士文庫」,池上一郎是二次世界大戰期,日人駐留竹田的軍醫,救人無數,晚年決定捐贈文史書籍及獎學金回饋竹田,故有此文庫的設立,以茲紀念。

客家人入台奮鬥的歷史,或不能以此一港口與驛站為表徵,然亦可見其一,時代的推移,不及百年,而人事己非,何況太空時代的現在?凡事可能三五年即不見原貌,即使要追索,也不易得尋。

或者我們在河的舊港,看河水不停的往下流;或在少有車子停歇的車站上,才能感受到時間的悠遠與耐力。 .....2005-03-26【台灣日報】

     

 
   

充實多元的茶藝季/林明德 ....  2005-03-26
《台灣日日詩》反分裂繩索/蘇紹連 ....  2005-03-26
《重逢:夢裡的人6》鏡中/李喬 ....  2005-03-26

台灣日報社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8樓   電話:(02)23919889 傳真:(02)23516799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  訂報救台灣:訂閱單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非經本報正式書面同意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