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派需要更多努力◎孫慶餘
2005-03-02

俗話說:「心慌不喝熱粥,跑馬不看三國」。因為在心浮氣躁時,熱粥會燙傷唇舌,在熱血沸騰時,複雜的三國演義無法入目。必須到平心靜氣,人才能虛室生明、衡情論理,面對同一碗粥、同一本三國故事,而有不同心境。扁宋會造成的本土陣營反彈正是這樣。

本土陣營對陳水扁的不滿分兩種人,一種覺得他「粗糙」的言詞過分傷人;一種無法接受中華民國為最大公約數。關於前者,陳水扁欠支持者一個道歉。因為越是對外和解(多數支持者並未反對「大和解」)時,越需小心安撫內部情緒。陳水扁顯然忽略了這點。關於後者,陳水扁無能為力。因為和解必須尋求共識,而「中華民國」顯然是扁宋的最大公約數。扁是中華民國總統,於理不能否定中華民國。

有人會說,「台灣」或「2300萬人福祉」才是最大公約數,「中華民國」可以存而不論。問題卻在,民進黨最初若干年不承認中華民國,到《台灣前途決議文》才首度承認,這是泛藍人士及其背後半數民眾最遺憾之處。承不承認中華民國,已成為統獨分歧的重要焦點。雙方要和解,也必須從這裡開始。就像對中共而言,「承認一中午麼都好談」,對泛藍人士而言,「承認中華民國什麼都好談」。也只有承認中華民國,台灣統獨各派才有和解及對話空間。

中華民國是現狀

有人會再說,以中華民國為最大公約數,其他「可能性」不是都被排除、否定了嗎?情況並非如此。最大公約數是指雙方的最大交集及重疊部分,雙方仍有各自發揮的非重疊部分,如「未來一台」、「未來一中」。何況「憲法一中」、「九二共識」都沒有在扁宋十點聲明中入列,十點聲明也完全不脫陳水扁「四不一沒有」範圍。獨派當年對「四不一沒有」既沒有群情激憤、風起雲湧,現在對十點聲明又何必過度反應?

事實上,統獨和解才是台灣內部最大、最根本的和解。李登輝繼承了中華民國十二年,陳水扁也繼承了四年,新一任期還是「中華民國總統」,要求李扁不承認中華民國,是說不過去的。理想與現實之間必須有所銜接,才不會成為空想的烏托邦。中華民國是現狀,哪怕它被逐出聯合國、被大國斷交、被中共否定,中華民國國民都不能自我否定。因為在「過去式」與「未來式」之間,一定要有「現在式」。拋棄了「現在式」,台灣的國格及主權即失去歸屬。如同「現在式」的中華民國需要台灣,台灣也需要中華民國—不包括中國大陸的中華民國。

更重要的,獨派以為中華民國就是「中國」,與台灣格格不入。這是他們的另一個誤解。統派信仰中華民國,至少與信仰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所區隔,此「中國」未必是彼「中國」。如果獨派不讓台灣統派信仰中華民國,把他們逼到中華民國無法信仰(即中華民國在國內「岌岌可危」)的牆角,則統派就只剩下了信仰中華人民共和國(任何能代表「中國」的圖騰都好)一途。要統派信仰荒謬的中華民國(讓他們保有一個夢想),還是要他們信仰可怕的(對台灣充滿侵略及危險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責任在獨派手上。

長久以來,獨派將希望及重任寄託在民進黨、李登輝、陳水扁身上,是不夠務實的。當民進黨是社會運動(民主運動)時,獨派的寄望合情合理。當民進黨「意外」實現政黨輪替後,現實環境迫使它必須向中間移動,才能繼續改革或至少維繫政權。不只是扁政府如此,李登輝政府也如此,當年李登輝由政治光譜右端向中間移動,就像陳水扁今天由政治光譜左端向中間移動,都是形勢使然。毛澤東及高棉波布取得政權後還搞「一分為二」運動,不顧形勢,結果弄得全國動盪、民不聊生。

運動、治國有所不同

群眾運動大師賀佛爾分析群眾運動的開始與結束,指出運動要由思想家點燃,由狂熱者推動,由事業家型領袖收割。「事業家一出現,運動生氣蓬勃的階段就要終結了。教會的設立是宗教改革運動的停止。建功柱是結束動亂的標記。新政府的成立是民族運動戰鼓的尾聲。事業家把運動變成企業,如同希特勒說的:『一旦抓住現狀的人擠了進來,運動便大勢已去。』此時運動依舊關心弱勢者、受委屈者,但不是要他們與現狀作殊死鬥,而是鼓勵他們和現狀和解。運動指向遙遠的希望,藉此成為成功者的權力工具、受委屈者的鴉片。」

198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內提也在《群眾與權力》一書指出:「一種宗教要傳播時,它面對所有群眾,每一個靈魂都是它拯救的對象。但當它成功後,它開始意識到群眾的危險性。相較之下,他們現在喜歡溫馴的羊群。他們也將目標放得極遠,遠在彼岸的世界,只要活著一天,就不可能進入。目標放得愈遠,希望就愈能持久。『擴張』原來是群眾運動的重要原則,現在卻為『重建』所替代。」

運動與治國有所不同,「遙遠的目標」也與短期可見的目標性質不同。民進黨已經在治國了,已經不是運動政黨了。獨派想要實現「地上的彌賽亞」,是不是應該更加努力,重新開始?(3月1日於台北) .....2005-03-02【台灣日報】

   

 
   

AIT內湖新館興建如火如荼,吊車將設計師載到半空勘測工程�...  2005-03-02
呂秀蓮:比中推香港基本法更嚴重。...  2005-03-02
《反分裂法》扁:為兩岸下大雨,接受「新聞週刊」專訪表示...  2005-03-02
謝揆:推動不涉國號的正名,包括對外容易造成誤會或推動業...  2005-03-02
瓦歷斯•貝林今接原民會主委。...  2005-03-02
97年擬改募兵佔兵源六成,指軍購案若改常規預算將排擠現有...  2005-03-02

台灣日報社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8樓   電話:(02)23919889 傳真:(02)23516799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  訂報救台灣:訂閱單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非經本報正式書面同意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