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9

 

【媒體改造論壇】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記者? 記者該不該拿小贈品?東森新聞報實習生側寫抱怨公關大小眼沒主動奉上贈品◎張正
2005/7/20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記者?以寫字為主的,文筆必須流暢,以說話為主的,口齒必須清晰,另外,所有記者都應該有一顆能夠思考的腦袋,並且內裝處處懷疑追根究底的精神。」為了替服務的報社網羅新血,試寫了一小段應徵記者的小啟。不過寫完上述條件之後,仍覺得不太對勁。這些都只是基本的技術性要求罷了,擁有這些技術,就足堪擔任記者嗎?

 於是我再加了幾句:「不藍不綠,替弱勢發聲,具有國際觀。」在貧富差距拉大、藍綠陣營對立、眼裡只有自己的肚臍眼的台灣,這好像也是理所當然的條件。

 但是回想前陣子的一份民調,我以為分居政治光譜兩端的《自由時報》與《聯合報》,卻勇奪「最公正客觀」的榜首與榜眼。這莫非表示,只要立場和自己一樣,就是公正客觀?再解讀下去,是否也意味著藍綠兩大陣營已經瓜分了大部分群眾?那麼,如果我的報社「不藍不綠」,是不是只好吃自己?

 至於「替弱勢發聲」的新聞報導,有人要看嗎?想想街談巷議最火最紅的題材,要不是光怪陸離的奇聞,要不就是名人權貴的私生活。就以原本號稱要替弱勢發聲的公共電視當例子,也只有在轉播王建民時,才拿得到像樣的收視率。

 而「具有國際觀」這項條件,我也越看越心虛。因為覺得台灣只關心自己,所以要多報導國際新聞;但就是因為台灣只關心自己,所以國際新聞沒人愛看。或者反過來說,是因為台灣的媒體老是在肚臍眼裡打轉,所以養成大家的肚臍眼口味?又或者,目前的狀況,是因為台灣長久以來在國際上被孤立的後果?而我們區區一家小報社,即使請來幾位「具有國際觀」的記者,能打破這樣的肚臍眼惡性循環嗎?

 大環境一時難以改變,但是既然已經攪和在其中,還是得想辦法踩穩步伐繼續走下去。也許在問「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記者」時,更重要的是先問:「我們要做個什麼樣的媒體?」甚至更進一步問:「我們要的到底是什麼?是賺錢?是公平正義?是統統都要?而這些目標,一定得藉由作為﹃媒體﹄來完成嗎?」等這些問題都能回答之後,才有辦法描述清楚我們所需要的記者。

 上網亂逛,看到東森新聞報一位實習生的「側寫」:「實習記者該不該拿小贈品?」這位實習生抱怨記者會的公關大小眼,沒主動奉上贈品。作為媒體人,我確定自己不想招聘有如此心態的記者,也慶幸我不是在這家會刊出這種文章的媒體。補上「不要期待能賺大錢」、「最好還有一點幽默感,不然日子太苦了」這兩項應徵條件之後,暫時收工。

 (作者為永和社大社區新聞社顧問、媒體改造學社成員)


 
馬英九真的不沾鍋嗎?◎林啟生...(more)
 
【綠色短評】中華民國應該如何「三段論」?◎陳儀深...(more)
 
公爵與天使◎蘇友辰...(more)
 
教育部致力活化學校師資◎朱楠賢...(more)
 
民進黨的品牌形象與國民黨有何不同?◎蕭錫惠...(more)
 
回應許極燉先生 莫讓台語拼音爭議成為打地鼠遊戲◎李勤岸...(more)

台灣日報社址:100台北市衡陽路10號8樓   電話:(02)23116578 傳真:(02)23116047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  訂報救台灣:訂閱單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非經本報正式書面同意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