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

 

河洛語現已成為風中殘燭◎戴米樂 本土文化意識抬頭為了挽救台語語言學習環境呼籲成立雙語幼稚園
2005/10/7
 
 

你家有沒有即將上幼稚園的小孩,當你為著該送一般幼稚園即可,還是擠進「雙語」----國英語幼稚園苦惱的時候,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卻為了「為何沒有母語/父語幼稚園」而備感沮喪,進而憂心我的母語----河洛語已成風中殘燭,進退維谷處境,而不知如何是好。

 本土文化意識抬頭以來,作為以河洛語為主體的台語族群,曾有一段時間充滿光明願景。的確,當我們在街頭高聲吶喊,當我們大聲唱著《阮那打開心內的門窗》,當我們看到有家電視台標榜河洛語新聞時段,當歌仔戲成為當紅表演節目之時,我們內心充滿幸福與感恩。反對運動抗爭二十餘年來,總算,以台灣人為主體的訴求獲得支持,民進黨前仆後擁,一縣一市地拿下政權,綠色執政蔚為景觀,台灣文化復甦有望。

 然而事實卻完全不這麼樂觀。

 作為執政黨,民進黨必須有執政者的謙虛與立場,台灣多語族群構成的社會結構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照顧弱勢、尋求融合與合解,放棄河洛語「家天下」想法,尊國語為國家語言,是必要的態度。然而,這卻形成一極弔詭的現象,亦即,在號稱本土政黨執政年代,客語、原民語因為相對弱勢,繼續享有合理的抗爭性,執政當局為了選舉考量也大量釋放資源照顧弱勢族群;過去半個多世紀以政治力量強行改變台灣人語言環境與習慣的國語族群,也在在野立場上擁有更為尖銳的批判態度,扭曲河洛語回歸正常化的訴求與行動。河洛語族群一方面看似掌握了政權,一方面卻無法再以弱勢立場資助河洛語文化;一方面繼續在政治意識形態上頑強擺態割裂,一方面卻放棄更為長遠、重要的文化復興工作。今天所有河洛語文化重建工作,目前看來,要不「半遮半掩」,不敢名目張膽以河洛語文化訴求,只能片段、混合名目出現;要不「打高空」,不斷強調、爭取「台語即國語」的政治動作。在我看來,這些都只是權力慾望操控,絲毫無助語言大量失落的問題。

 河洛語今天的僵局,多少與長期以來河洛語文化重建運動一直與政治掛勾互為因果。河洛語希望寄望政治力解決一切,在執行過程中也的確一路伴隨呼籲;只是,奪取權力的過程,政治操作比文化工作重要太多,而一旦選擇政治∮政策力介入,遭受的反擊往往更強。相對之下,客語文化近年是直接從文化著手的,客家社團、客語電視台、客家文化研習活動、客家文化在地重建工作……姑不論這是否是民進黨的「偽善」,但政治算盤與文化運動是兩個截然不同面向,結合的背後提供了文化工作者一扇便宜之門,這幾年客語流行歌曲創作力驚人,就是客語文化深耕成果之一。語言環境是文化根底,語言流失,文化獨特性隨之消弭。目下河洛語只剩兩種情境,政治場子語言與農漁工勞動語言,生活周遭,從家庭到公共場所到學校到職場,國語是主要語言,一切溝通表達都必須仰賴國語,更何況,四年級以下至六年級的父母是在國語政策下成長的一代,我們的母語∮父語已喪失大半,即使在家裡,都無能適切、自然地使用河洛語、客語、原民語,單單靠小學開始每周數小時,如同學外國語一樣的從單字、片語、造句學起,這樣不自然的學習方式能救回多少語言?能讓曾經活了數百年的本土語言依舊鮮活流暢嗎?

 河洛語不應作為台灣「國語」,但河洛語隨著政黨輪替,沒有提升,只有更加消亡。

它的消亡被政治版圖掩蓋,它的危機存在於自斷於正當性,一味尋求政治定位而愈顯棘手。四、五十年的語言政策致使台灣語言環境改觀已是無法挽回的歷史演變,但四、五十年的歧視造成的河洛語弱勢與危機,也絲毫沒有改變。河洛語仍是弱勢,當公共場合台灣人都必須使用國語溝通時,試問,河洛、客、原民語存在的空間在哪裡?在族群人願意認同普遍使用的場合,在家裡,在社團,在文化創作領域裡,應該是母語/父語最主要環境。然而,即使是這些特定場合,河洛語卻毫無自覺任其飄零。當我們想為孩子布置、選擇一個自然的母語/父語環境時,河洛語資源寥寥無幾,卡通、動畫、電視、DVD、VCD,幾乎闕如。現在的家庭多是雙薪,孩子交給保母,又多單生,孩子接觸母語的機會少之又少,何況,使用母語的孩子出得門去可能交不到朋友,因為公共語言是國語,對一個未正式學習的孩子來說,即使展示所有權:這是我的玩具,或表達善意:來我家玩玩具,可能都是障礙。這是語言的不平等情境。

 幼稚園、托兒所可能是改變語言不平等情境的一個管道。在還未進入知識學習階段,盡可能讓孩子有更多接觸母語∮父語環境的機會,讓小孩子在第一次進入社區、團體環境裡,能延續家裡的語言,讓孩子對母語∮父語產生信心,建立語言平等觀念。

學術與政治領域為台文正名、文字化努力之餘,生活化的語言,或說,生活裡的母語環境,才是更直接攸關的語言運動目標。這不牽涉師資認證、正音等問題,也不應被這些僵硬思維捆綁。南北多腔、國台語交雜,是河洛語現況,先尊重這些現況,再予加強字彙、表達訓練,尤其重要的,只有幼教老師同樣有尊重母語/父語的心,挽救語言文化的態度與意識,單單生活與唱遊表達,使用母語/父語並不那麼困難,卻可為弱勢語言跨出一大步,讓河洛、客、原民語在公共場合是可以使用的成為慣習,如此,多元多語的台灣社會才真正有進步性,才真正創造了一個族群融合的新國家、社會群體。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繼續反軍購對馬英九不利◎莊柏...(more)
 
台灣總統為「中國」拚外交?◎...(more)
 
給客委會李永得拍拍手◎女兒吉...(more)
 
惠來遺址和古根漢◎關懷 ...(more)
 
高鐵順利安全才是全民之福◎黃...(more)
 
蝸牛的殼與軍購的重!◎孟帆勇...(more)

台灣日報社址:100台北市衡陽路10號8樓   電話:(02)23116578 傳真:(02)23116047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  訂報救台灣:訂閱單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非經本報正式書面同意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