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眷村見證台灣歷史。
2004-11-15

(編按)眷村文化是台灣特有的歷史產物,了解眷村的人、事、物,才能落實「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本報今起特別推出「拜訪春天∼∼認識台灣眷村」系列報導,希望讓讀者重新認識眷村,共同見證這段台灣歷史的記憶,並做為不同族群相互聆聽的起點。

「眷村」,這個專有名詞是政府遷台之後在歷史環境變遷下,在台灣自然形成應運而生的特殊產物,更是早期台灣社區發展之先驅趨。

民國成立以迄抗日戰爭,一直是烽火連年,兵荒馬亂的日子,令當時百姓及軍人,過著有今天但不知明日身在何處的日子,長年爭戰,民窮國弱,物質匱乏,全國同胞苦撐了8年,終於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惟正當人們歡欣鼓舞,重整殘破家園之際,國共內戰又燃起,38年,紅禍蔓延,河山變色,然而不願被共產黨統治的士、農、工、商及公、教、軍、警,從四面八方攜家帶眷離鄉背井,追隨政府渡海來台灣。

當初,政府興建眷村,只是因陋就簡,以克難及臨時性質的觀點,提供軍官、士兵眷屬一個遮風避雨的臨時住所,當時軍眷的心態,也是抱著很快就會打回大陸的想法,因此也沒有人在意擁擠、狹小的居住品質。

但惟萬萬沒有想到,這個臨時的窩,竟成了50多年來安身立命,繁衍子孫的家,它成了大家互助、相依相倚,成長、生活記憶共同體。

高雄是一個海港都市,當年撤退至高雄地區之部隊或單位,以人數較多者,應以左營、前鎮及小港居多,由於海軍軍區設置於左營,因此僅左營區內的眷村就高達22村之多。

眷村文化其實就是整個中國文化的縮影,其中包含不同省籍、語言、宗教、飲食風俗習慣等,因為它本就來自不同的省分,卻因戰相連,因緣集於此,雖然多元,但卻融合,雖然各自承襲不同的背景,卻創造新的傳統。

其實文化本就是全面的、平實的,眷村文化亦是台灣文化之一環,它在這塊土地上走過了半個多世紀,也記錄著部份人的真實生活和動力。

經過時代的變遷,如今在現時社會發展下,它即將走入歷史,凡居住過,現仍居住或是曾瞭解眷村的人,心情是複雜的,尤其對當年篳路藍縷在這塊土地開拓、發展,窮其半生捨命維護台灣安全。

在這裡工作生活及成家的眷村第1代長輩,眼看隨時代變遷,眷村即將在眼前消失之際,許多住過眷村的老兵,不經意翻開著往昔同袍,妻小的老舊生活照片,回憶50年前人、事、景、物,不捨、不忍及不適應之心情難以筆墨。

(記者王士杰) .....2004-11-15【台灣日報】

     

 
   

互助互信濃濃人情味。....  2004-11-15
戴德銘催生眷村文物館,「眷村」是台灣自然形成的特有產物....  2004-11-15
興農成軍9年第1個總冠軍,主場魔咒未破7場激戰都是客場贏�....  2004-11-15
封王戰高潮迭起動用9投手,過程拉鋸互有領先九局上張家浩�....  2004-11-15
MVP陽建福激動高唱原住民歌,他說「我的腳很痛但我不能放�....  2004-11-15
搶救、保存眷村文化。....  2004-11-15

台灣日報社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8樓   電話:(02)23919889 傳真:(02)23516799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  訂報救台灣:訂閱單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非經本報正式書面同意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