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台北觀點》白話文解白/彭瑞金
2004-11-15

本文題目的全稱是:新修高中國文課程綱要「語體文」解讀。在公文書裡,「白話文」稱作「語體文」。

在新修高中國文課綱中,比較大的「改革」是語體文的總比例提高為百分之五十五。一九九五年版的課綱,語體文的比例,第一年百分之四十五,第二至三十五,第三年二十五,總比例為三十五,總篇課數各家版本不同,約在二十六課至三十二課之間,新課綱的語體文將佔四十三課。不過,新課綱留有一條狐狸尾巴,「各冊課數得依選文深淺長短酌予增減一課」。依目前教科書開放審定版、市場自由競爭的情形,出版商一定只增不減,而且增加的都是文言文,未來實際的語體與文言課數的比例將是四十三比三十九。加上本欄前期所論,「論孟選讀」具有強制性選讀之「暗示」,「區域文學選讀」並不見得就是選讀語體文,又和「小說選讀」一樣,明顯地不具備強迫性,可能因為無人講授,缺乏教材等因素,使得學生無由選讀。對於高中課綱改革的現實化、本土化,注定都要落空。

新修高中國文課綱中,還有一條針對「語體文」的畫蛇添足:「語體選文,『綱要』建議『以台灣新文學之名家、名篇為主。』『希望兼納各地現當代華文作家及優秀』的翻譯作品,也就是說既有台灣本土的特色,又兼顧世界性視野。」這簡直是引狼入室的反本土化的反改革。新課綱目自以為是的面面俱到,完全茫然於新修課綱面對的改革對象,只知一味妥協。如果以「兼及其他近現代華文作家與優秀翻譯作品」就是具世界性視野,那麼舊時代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更具世界性視野,真乃滑天下之大稽。

新課綱的學分數表,明訂必修類的語文領域中國文和英文,選修類中也有第二外國語,外國的優秀作品直接以外文閱讀,不才是真正的教育世界性視野嗎?讀翻譯本有什麼世界性視野?而且,自己的「國文」都教不好了,為什麼要去搶人家「英文」和「第二外國語」的工作?台灣國民的「國文」教育真要有世界性的視野,應該把所有的「文言文」和所謂的「近現代華文作家」作品,全部歸類在「第二外國語」選讀裡,我們的教育部恐怕還沒有這樣的腦袋。

「語體選文」還藏了一條狐狸尾巴,也是蛇足:「並可酌採古代接近語體之作。」,其實就是為《水滸傳》、《三國演義》、《儒林外史》、《老殘遊記》……,大開方便之門還以公費製作引路牌。課綱不做此路標,商家也一定選。這就表示新課綱不僅絲毫未善盡教材本土化之心,更完全漠視這是現當代國民的文學教育權。教育部似乎忘記了新修課綱的目的,是在使我們的國民文學教育符合現代、民主、實用的基本原則,所謂教材本土化不是對抗中國或去中國。根據舊綱要、審定版的國文教材所以需要翻修,或者重建,是因為文言文、「古代接近語體之作」、「近現代華文作家」的作品,充斥著不合時宜、不符一個近現代民主、講人道、講人權、尊重生命的社會思想,那些封建的君君臣臣、愚忠愚孝、自殘殘人、迂腐的哭調仔文學(出師表、祭妹文、傷逝、悼亡),足足可以教壞囝仔大小的落後腐敗思想,才是要改革的標的。

新課綱的「語體文」改革了什麼?「文言文」的部分已公然「引介」視台灣人為番為寇的文章羞辱台灣人,怎能培養出有自信、有自尊的新國民?「語體文」不僅不能藉著「新」的外殼防堵腐敗的思想觀念腐化我們新國民的思想,反而引狼入室,為這些最優先該革除的對象大開方便之門,新課綱除了假比例之外,「新」在哪裡?相信在「新課綱」一連串的「但書」擠壓下,根本沒有「台灣新文學已降之名家、名篇」出手伸腳的空間,何來「為主」的夢想?如果「新課綱」真有改革之心,反而應該將所有的「但書」用在台灣名家名篇上面,用這麼多但書保障國文教科書的侵入者,算哪一門子的改革? .....2004-11-15【台灣日報】

     

 
   

台灣日報社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8樓   電話:(02)23919889 傳真:(02)23516799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  訂報救台灣:訂閱單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非經本報正式書面同意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