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南方文化生活新版圖,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與區域發展公共論壇。
2004-05-23

為促進南北均衡發展,政府挹注八十億資金,為高屏地區興建複合式劇院、大型音樂廳及戶外表演劇場,期能帶動南部藝文團隊的成長,提升高高屏地區居民的文化生活品質,讓南部民眾也可享有國際級水準的場地與表演。

為讓全國民眾對此位於高雄市苓雅區與鳳山市交界的衛武營區,即將化身南方藝術重鎮,有一定程度之認識與理解,高雄縣政府特別舉辦三場公共論壇,首場主題為「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對南部文化生活圈的影響」,此將第二場「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與區域發展」座談重點,整理刊登於后。

●高雄縣長楊秋興:今天是第二場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與區域發展」公共論壇。今年六月間,衛武營區內的十公頃軍方用地將遷移,預計九十四年底會全部遷離,可能還會再提早。將來整個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積極興建後,對地方藝術提升及吸引國際級藝術團隊進駐表演都有正面意義,民眾不必再遠赴台北、香港、甚至日本。

去年底曾與盧會長和多位教授及同仁們到澳洲的雪梨歌劇院考察,發現很多觀光客湧入都是慕名而來的,因此,將來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的興建模式,對企業發展和區域都市發展很有幫助。

南方綠建築典範

●縣政府文化局長施並錫:要豐富海域生態及增加漁獲量,必須投入礁岩來增加漁類,不久後就有海草、魚、蝦棲息。如果用這種人工漁礁的模式來比喻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興建,可以比擬是「精神的礁岩」,就好像是海底生態一般豐富,對衛武營發展終極目標而言,是令人類終極相處的礁岩。台北兩廳院是象徵的指標藝術殿堂,期待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的純度與淨度高於兩廳院,將來能夠成為涉入生態、文化與人文一體的建築。

藝術使我們成就了社區的繁榮與氣象,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可以被看成是牽涉並影響城鄉風貌,城市美學,空間美化的一「另類綜合性公共藝術」,與社區美學息息相關的南方文化工程。

將來該中心的功能,我把它定位在包括:跨國交流,本土經營,產業振興,它能提供嶄新美學視野的瞭望台,提供本土全方位文化思考觀點,提供對批判台灣深層的文化等。它勢將帶動區域發展與活化,成為大南部地區總體大營造的一個契機。

新紀元的觀念是「眾人喜愛的,就是最好的」。依此,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的興建務必要基於民眾需求,參與和喜好。包容本土與國際,營造藝術欣賞人口,培訓藝術行政人員,甚至影響學校科系設計和招生人數,這些都是互動的。寧可慢工出細活,做出綠美化最佳的示範,和綠建築的典範。

國際級的藝術殿堂

●衛武營公園促進會會長盧友義:高雄縣市,尤其是高雄市及鳳山地區是個已過度發展,人口密度擁擠的地區;也因為都市計劃的缺失,其公共設施嚴重不足,尤其是公園綠地及停車場用地等。1992年當中央政府欲在衛武營興建9千戶軍眷國宅時,才引發民間、醫界和文化界關心,成立了衛武營公園促進會,以民間的力量爭取設立公園。一直到前年底,整個都市計劃才在67公頃面積裡,劃出10公頃商業區和57公頃的公園用地,主要是營區遷移,設立公園都需用錢,才決定用這10公頃來籌措經費。

這次整個運動引發環保及綠色運動的覺醒,媒體稱之為「南方綠色革命」。縣長積極處理10公頃土地的理想,將是暖身運動,而國家級藝術文化中心設在高雄,將有效率啟動,為地方引進國際性的藝術團體和本土南部產業發展。

上次論壇曾有與會者質疑,雪梨或新加坡大型藝術劇場都靠海邊,為何我們不仿照設在海邊,或許我們的決定缺少此一思考過程,也點出整體區域發展的窘境。不過,衛武營附近有捷運,高速公路,航空,正好位於高雄縣市交界處。高雄縣市合力向中央爭取,公共建設在此會有加乘效果。如果以高雄縣市大區域角度來看,除了在地圖切割的行政區域,兩者並沒有天然界線。

我建議若公園以多目標使用方式設立,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將來應是公園裡的一景,而不是將公園變成藝術中心的庭園。最好能在10公頃商業用地劃出3公頃興建,不僅產權獨立,也方便管理;其餘7公頃土地,也因毗鄰國際級的藝術殿堂,增加其土地標售價值。

於今中央區位已經決定,後續就需趕快促成,如何將藝術文化中心與公園共存共榮,是將來應注意事項,而如何維持園區文化綠意、生態美質,則是大家共同的工作。

地方特色OnlyOne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所長吳濟華:巴黎、羅馬城市歷史的記憶,每年吸引絡繹不絕的觀光客造訪,很多人去觀光就想傾聽都市發展的故事,衛武營也有它的歷史記憶。人因為夢想變的更偉大,都市因為有故事變的更動人。都市的發展要去營造它的故事。90年代以後,全世界都市的發展都走向文化、歷史、休閒、觀光產業的發展,因為只有這樣的都市才有內涵,才能持續的發展。具內涵的都市要從地標、地方的記憶、都市故事的營造來發展,從這一點來看,我覺得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是區域發展很好的起點。

「用腳投票」的概念也很重要,民眾會選擇居住環境品質比較好、文化水平比較高的地方去移動,我們要營造高雄縣市是一個好的居住生活環境,讓民眾用腳選擇到這個地方來,都市才會成長,要不然人口都外移了,都市怎麼去發展。在民眾用腳投票的時代,我們必須營造都市的內涵。

在我國國民所得支出中,一般台灣民眾用在飲食上,比例約佔百分之二十五,而文化、教育約百分之十,歐美正好相反,文化、教育約百分之二十,飲食則不到百分之十。換句話說,從消費型態中反應台灣民眾對文化、教育仍不夠重視,甚至是不關心。

英國學者提出「文化產業是一個地方壟斷的概念」,他所謂的地方獨佔的概念是說營造地方的特色,營造地方的文化休閒,例如只有高雄縣有這個東西,自然它就保障它的獨佔市場,自然就會吸引很多的人潮、很多的觀光客,甚至很多的人民到這個地方來,這種所謂的地方壟斷性的概念,會提昇地方的商業發展及地方發展。

我們常講地方特色,特色是OnlyOne,不是NumberOne。常常有人講,要全世界第一,要超越台北,其實不需要,我們要的是OnlyOne,是唯一的,別的地方找不到的,所以高雄地區的發展應該朝向這個概念。衛武營是蠻難得的,這麼好的地區,有這麼好的影響,地方人士有這麼高的期望在推動,這樣的一個建設,我覺得我們應該積極來推動。

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可分從社會面、文化面、經濟面來說明: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是一種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不只是推動地方的社會參與,民眾的活力,透過社會活動的舉辦,可營造地方的活力,這是社會面的影響。從文化面,因為有文化活動,它會透過觀賞引進一些消費,所以除了培植地方人文素質外,更重要的是它能夠促進藝文人才的發展。從經濟面上,過去太多的歷史證據証明,類似這種建設會帶動成長的效果、波及效果。波及效果就是因為它的建設、它的發展帶動相關的消費、人潮、就業這些都是屬於經濟面,包括餐飲業的發展、旅遊業、休閒、交通產業還有商業活動,這些帶來就業的成長、所得的增加,包括人民素質的提昇,也就是帶動地方競爭力的提昇。提昇地方競爭力,衛武營文化中心扮演了一個成長中心的角色,它的發展會帶動鄰近高高屏區域的發展,產生波及效果,我們期待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就像一顆石頭投入產生漣漪,對鄰近地區發展產生帶動效果。

去蕪存菁文化願景

●財團法人國際新象文教基金會總監許博允:我們看東西方、全球人類的生活發展,文化價值直接的構成,其實就是人的生活經驗累積與去蕪存菁價值的延續,所以每一個時代都會去看那個時代的價值,檢視文化所累積的反應,每一時代來做個比對,同樣的,所有的產業,若沒有落實當時文化生活的需求,與前瞻性的產業的話,希望也不會很大。

到希臘觀光時,一定要看劇場、神廟、愛琴海…,歐洲人們的生活文化從希臘、羅馬時代中古世紀延續到現代,人們是在怎樣的場所,是它精神文化的推動原力,希臘劇場幾乎是希臘人民的文化中心點,它的設計是圓形劇場,另一個發展相對抗的是蘇格拉底,它喜歡在大樹下,喜歡在開放空間,這些哲學家、宗教家都喜歡在自然環境裡。某些宗教建築的文化,它從天、地、人,都有他的人文發展。

一個原始社區、國家的形成,部落的廣場就是整個社區形成最重要的因素,台灣目前仍保有「社口」的地方,是原住民豐收聚會慶祝的地方,聚多了就是劇場開始形成的情況,西方過去宮殿、教堂是演出的重要場所,帶動生活的進展與經濟的發展。台灣發展至今僅300多年,吃檳榔是台灣的痛,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做了以後,希望這個習慣能慢慢減少,相信台灣人是勤奮聰明的,希望在這一方面能去蕪存菁。

在衛武營藝文中心設置之前,我要提及的是產業概念及社區文化願景,且要循序漸進落實藝術專業人員、及軟體、硬體功能等內涵;絕不能本末倒置,否則將使功能大打折扣,因有前車之鑑,如國家劇院當初設計沒有長遠計畫,導致缺失一籮筐,造成事後修補的損失,這要怪當時政府體系問題及決策。所以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興建時事先要有妥善規畫,軟、硬體要迎合文化氣息與未來需求;我建議在座位上要擴充、要有練習場所、核准文化團體租用及擴大使用內容;若政府資金不足可採取BOT方式,讓民間參與,不要為了資金不足讓整個建築結構或設備縮水;如澳洲雪梨歌劇院、美國百老匯都是讓民間參與成功的例子。

永續發展優質藝文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所長張益三: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是南部地區民眾之福,未來仍有待中央方面的全力支持,以為南北平衡,如今若能妥善規劃,或許未來可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為了圓這個夢,為了未來遠景,相關研究及規劃有其必要,以期瞭解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的願景及目標。

永續發展是本計畫願景之一,而永續發展則包含有生態工法(綠建築、綠營建)、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等。規劃內容應包含有國內外相關設施、歌劇院、藝術中心…等相關研究及案例之文獻回顧、鄰近地區之土地使用現況分析、交通運輸現況分析、公共設施現況分析、民眾參與等,考慮系統規劃區域發展之土地使用計畫、交通運輸計畫(含南部區域捷運系統網路)、公共設施計畫(含生態公園、停車場等)、生態工法規劃、防災計畫及都市設計。

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設置是未來推動文化氣息的火頭車。「萬事起頭難」,針對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設也是如此,在起頭時難免會碰上困難,但必須想辦法克服,才能讓優質的藝文活動在南部落地生根,我認為藝術文化是長遠資產,也是精神寄託所在,物質生活固然重要,但沒有藝文薰陶,人生將是乏味的。

形塑都市藝文綠洲

●高苑技術學院建築系老師吳旭峰:近年來全球化浪潮讓國界逐漸模糊,城市做為地理座標點的位置更為凸顯發亮,而城市的競爭力大部份是要以所在的區域做為後盾。當一個都市與其所位處的區域間產生一個和諧而有效率的節奏與秩序時,由這個都市所產生的動能也同樣可以回饋到整個區域,發揮帶動發展的效果。我們看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與高雄都會區的關係,多少也會存有這方面的正面期待。特別是對一個由民間力量以公民社會的執著長期努力所爭取來的都市自然公園預定地點來說,類似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預定興建的設施其實是種干擾-這種干擾可能包含決策的形成與過程、大型人造建築體的出現、藝文活動人口的現況與成長、週邊環境的衝擊與配合等等。

但是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的計畫很快能夠被大家所討論和接受,其中一個關鍵就在於區域發展的課題,大家樂於看到一個大型藝文設施的開發有效帶動地區的整體發展,並且期待效益能擴及到區域範圍。但這之中是需要一些遠見和做法的。近年來,大型藝術文化設施往「複合化」與「複層化」發展,透過與都市空間發展計畫的整合,形塑出都市中的「藝文綠洲」-一個更完整而多元的文化及娛樂休閒區域-其中可能包含了不只一處的藝文展演設施、有吸引力地戶外開放空間以及和商業經營有關的建築,共同構成一個整體開發的特區。

美國從東部的匹茲堡、巴爾的摩、克里夫蘭到中西部的達拉斯、西岸的舊金山與洛杉磯都有一些有趣且成果不錯的開發經驗。套同樣的模式,將這些條件-大型藝文設施、完整戶外空間、複合商業建築、配套都市計畫等加在一起(現在看起來衛武營的這個基地似乎都具備了),美好的藝文特區遠景也就水到渠成了。這樣的命題大家心知肚明不完全是那麼一回事,我們還是必須回到自己的城市的現實,尋找較為可行的途徑。衛武營地區整體開發仍需要許多看法的共同討論,並且整合出可據以推動開發的介面,這樣更能夠以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的開發來關照區域發展的課題。

為了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未來潛在市場著想,宜朝向多元化的空間規劃與經營,以便容納各項活動讓該座文化殿堂活絡起來,包括設置兒童劇場,培養兒童對藝文欣賞的潛力,這些也將是未來市場上重要的觀眾人口與資產,及帶有鼓勵性質的實驗劇場也可以開發不同的觀賞群眾,讓衛武營這個國家級的藝文場所,成為區域中公民社會與市民文化的重要象徵地點。

●施並錫局長(結語):綜合各位寶貴意見,提出我個人的看法:要讓台灣成為文化大國,就不能擔心養不起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要奮力一搏,要有文化大國的夢想,像澳洲雪梨他們一年虧澳幣三千萬,合七億台幣,這個錢由中央政府來補助真的划得來嗎?他們評估的結果是划得來,到澳洲雪梨一百個觀光客,有七十個是到那裡買東西,不是真的去看歌劇的,週邊附加價值相當重要。最重要五年五千億一定要在立法院通過,如果不能通過一切都免談。

●意見交流:有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講師呂柏伸、擎宇工作室王又民、奇美基會會、台灣木笛合奏樂團執行長鄭華美、朱宗慶打擊樂團老師羅清媛、台電員工莊財富等先生、小姐發言。

主辦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承辦單位:高雄縣政府

主席:高雄縣長楊秋興

引言:高雄縣政府文化局長施並錫

與談人:盧友義會長∮衛武營公園促進會

吳濟華所長∮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許博允總監∮財團法人國際新象文教基金會

張益三所長∮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吳旭峰老師∮高苑技術學院建築系

座談時間:93年5月19日

座談地點:高雄縣政府

整理:潘增強、李麗蓉、楊淑芬、陳信銘、曾祥屏

攝影:曾祥屏 .....2004-05-23【台灣日報】

     

 
   

台灣日報社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8樓   電話:(02)23919889 傳真:(02)23516799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  訂報救台灣:訂閱單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非經本報正式書面同意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