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與連戰◎孫慶餘。
2005-04-28

中國第一代社會學家費孝通在連戰登陸訪問前夕辭世。費孝通一生經歷兩個階段:在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學術成績斐然,地位傲視當代;但一進入中共統治後,他被迫成為「告密者」及「朝廷走狗」,除了歌功頌德外,幾無學術建樹。

費至少是無害於人 連戰同樣經歷兩個階段:在國民黨統治時期,他是「乖乖牌」,一路「無災無病到公卿」;國民黨在野後,他搖身一變成為反民主、反政黨輪替的急先鋒,成為國民黨失去大陸後第一位到北京朝拜的該黨主席。在他出發當天,中正機場還爆發史無前例的藍綠群眾流血大衝突。

費孝通的後半段不是他選擇的。他選擇了當時比國民黨進步的中共,卻不曾料到中共對知識分子的迫害比國民黨嚴重。連戰的後半段是他選擇的。他帶頭杯葛比國民黨進步的政黨輪替,「為反陳水扁而反民主」,最後走向北京「朝聖」之旅,要為中共的「反分裂法」解套。

費孝通除了被迫「告密」及擔任「朝廷走狗」外,至少是無害於人的。連戰則因2000年暴民圍攻國民黨中央黨部而上台,再因2004年兩度總統落選而發動群眾圍攻法院,長期佔據凱達格蘭大道,現在又因國親合併不成而赴北京「搶頭香」。

綜觀連戰的後半段迄今,都與「戰」字脫不了關聯:不是國民黨黨內之戰,就是藍綠之戰、國親之戰,以至登陸當天的群眾流血對戰。他的登陸會不會引發另一波中共統戰或島內統獨之戰,幾乎可以預卜。

連戰人如其名。他自稱被祖父取名「戰」,是為了要他「吃苦」。此說已成眾人笑柄,他除了比所有人享福外,吃過什麼苦?落選總統算是苦嗎?這對慵懶成性的人恐怕才是福氣。統派媒體說,是因連橫預見中日難免一戰,才將孫子取名戰。此說同樣不通,豈有人為迎接戰爭而取名戰的?這不是幸災樂禍嗎?比較可信的說法還是李建軍引述連戰之母的話,說連母懷連戰時,經常重複「天昏地暗,雷雨交加,陰風陣陣,哀嚎不斷」噩夢,連母非常害怕,當時患肝癌彌留的連橫,因此決定取非常硬的名,生男就叫「戰」。

連橫果真有先見之明。連戰由大陸戰到台灣,在黨內戰倒李登輝,又由黨內戰到黨外,現在再戰回大陸。誰說他不是連年而戰?為戰而生?誰知道他會不會開啟另一回合的「戰禍連連」?

中共統戰或島內統獨之戰 費孝通的不幸是時代錯誤,源於被迫害者掌權後的虐待及左傾幼稚病。在那個「人鬼不分」時代,連善良的人都不免於捲入告密及互咬,何況不善良的人如郭沫若、周揚、姚文元之流?郭沫若在作協發表《努力把自己改造為無產階級的文化工人》,說:「如果我們一天不注意改造自己,明天就會成為丁玲、馮雪峰那樣的反黨右派分子」。而毛澤東整肅知識分子,至少還留有餘地,身為文藝界第一把交椅的郭沫若,竟說知識分子「低於鞋匠、瓦匠」,並刻意把他們打為「社會賤民」,連稱呼都改成聞所未聞的「文化工人」。

郭沫若之流為個人私心而作踐所有知識分子,讓文人地位不如元代的「九儒十丐」。連戰生逢民主時代,為了被選民揚棄(屢戰屢敗)而惱羞成怒,讓民主新生兒的台灣陷入風雨飄搖之境。連戰縱然在中南海與中共高層言笑晏晏,大談兩岸「和平」及「統一」美景,又何補於他對台灣民主及台灣人民的傷害?中共越禮遇連戰,就越顯示他的個人私心。歷史也證明,中共對敵對陣營中有利於中共(或出賣本族)的人越禮遇。

連戰在南京下機時,以感傷語氣說,他上次離開是59年前,「兩岸不是距離問題,是因為我們有著辛酸的歷史」。但兩岸問題真的只是辛酸的歷史(也就是骨肉親人的乖離)嗎?絕對不是,兩岸有不同的國名與制度,民主與共產、自由與極權。兩岸也有不同的人民,同文同種未必具備相同的國家或民族認同。這是兩岸真正的距離所在。

余光中《鄉愁》詩說:「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是包括連戰在內的少數外省族群的歷史辛酸。但不要忘記,毛澤東在百萬雄師渡長江,國共內戰最決定性的一役結束後,吟詩道:「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人間正道就是滄海桑田、辣手無情,難道連戰認為「窮寇」(台灣)沒有追剿完畢前,中共搞「胡連會」,是為了沽名釣譽嗎?

(四月廿七日於台北) .....2005-04-28【台灣日報】

   

 
   

七張拘票追追追逮六人,朱家訓、林大慶、林文持、傅榮嵐、...  2005-04-28
傷者捐助專戶。...  2005-04-28
幫派逞兇鬥狠泛藍視而不見◎李書璇,公然至高點彈弓彈鐵片...  2005-04-28
司機傅榮嵐被逮史明關切。...  2005-04-28
蘇進強探傷者紅眼眶,吳南雄被打到吐血傷勢最重還要為連接...  2005-04-28
追查黑衣部隊鎖定竹聯幫,南部本省掛「浩天會館」也成焦點...  2005-04-28

台灣日報社址:台北市信義路二段88號8樓   電話:(02)23919889 傳真:(02)23516799  免費訂報專線:0800-011-199  訂報救台灣:訂閱單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非經本報正式書面同意不得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